總算看完集數不多的《我是演說家》,

一直很喜歡陳秋實,但實際上逐步在進步的卻是梁植。

頂著(中國)清華大學法律學士、經濟碩士和傳媒博士的身分,骨子裡卻是一個道地的蒙古小夥子。

和台灣諸多高學歷的成人相比,梁植顯得多元化。台灣習慣了選擇題,而一直自詡為軟實力的擁有者,不想著如何靠優勢留住人才,反而都將原因歸諸於沒錢,所以才造就每年金鐘獎只能拼命把獎項(跟獎金)頒給公視,以免這群所謂沙漠中的綠洲也隨之乾涸。

出走中國的人真的只是因為台灣沒錢嗎?台灣只是幸運的文化擁有者,卻不是好的文化保存者。梁植在總決賽最後一篇演講中提到《舌尖上的中國2》被美國主流媒體抨擊是在利用傳媒力量傳遞中國思想,在此他提出質疑,雖然只是用一句幽默的「我實在不懂一群只會吃漢堡包的傢伙做啥操咱們中國滿漢全席的心?」帶過,但若今天換成《舌尖上的台灣》,想必結局肯定不同。

從幾篇美國的報導中,可從中看出台灣與中國在他們的定位中愈趨兩極,無論台灣做了什麼或什麼都沒做,都會被渲染成中國的對立面。但不可諱言的是,中國已逐漸用他們有形的經濟力量加上無形的傳媒力量拉在台灣身後的那條繩子上,台灣的選擇情結越來越嚴重,包括我,但我仍嘗試在不同管道中尋求選項以外的(參考)答案。

現在爭論這個文化是哪邊的、這個偉人是哪裡人其實都不再是重點,生活周遭那些為了保存文化而辛勤耕耘的小小人,所謂文化,並不是投資款多就擁有被保存、被放大的機會的商業物件,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有時間經過的地方方成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