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日本電影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hsii-fxyipxf7699972.jpg

【影片介紹】

上映日期:2017-3-10

類  型:愛情、溫馨

導  演:荻上直子

演  員:柿原琳佳、生田斗真、桐谷健太

文章標籤

林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告白》之後的《渴望》。
今天又因為挑錯片害同事抱著一肚子的疑問回家。這次的經驗告訴我,挑片時要把自己歸零,因為拍過好片的導演未必部部是好片,就像我很難喜歡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
在此片中,會看到大量不同於《告白》的血腥、暴力鏡頭,如果這是導演認為有所突破的地方,那我認為暴力美學的概念在此片中無法達到說服。把一部講述人性險惡的電影拍到變成限制級,把身為高中生的主角塑造成天使臉孔、惡魔心腸的女孩,卻唯獨限制未滿十八歲的孩子觀看,究竟該從此片中學習到導演苦心的對象是誰?
情情愛愛的劇情我已經有數年的偶像劇經歷,實在用不著跨國看日本人怎麼談戀愛。因此,我接觸的日本電影題材大多是推理、懸疑、驚悚性質,卻往往看到大量的年輕面孔。
時常經手行銷台灣地方文化的文章、評論,對台灣而言,竭力放大優點爭取能見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不然日前西門町栓母影片事件就不會引起這麼多撻伐。從台灣的角度出發,實在很難評斷日本動輒就是高中裡霸凌、犯罪、幫派、早熟的電影素材是想表示什麼。
日本很喜歡用畫面說反話,在中文領域有一個叫做反諷的專有名詞,可以成為這些電影的說客。畫面拍得越唯美,表示人性底下的醜惡,因為他們往往有所圖謀;畫面拍的越血腥,代表極力訴說的愛意滿盈。笑不是笑,哭不是哭,認知到這一層才驚覺,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才索性拍到限制級,讓孩子不至於開始迷惘人性。
電影的設定也頗牽強,父親渴望找到女兒是因為父愛(隱約透露出曾經性侵過女兒的資訊,又是以愛行傷人之事)還是想親手結束女兒生命(所以必須拖真兇在雪地裡挖屍),不管答案是什麼,只要傳達出「渴望」,就算有應題了。這樣本末倒置的處理手法的確達到一個效果:就算沒看片名就看此片,大概十個有九個都能準確說出片名是「渴望」而不是「復仇」。復仇就應該會有成功或失敗,但不交代結果,也可以達到渴望這個虛擬的情緒動詞。
這部電影有太多需要釐清的地方,解答好像已經逐漸不被重視。殺害女主角的兇手找到了,但下場就是被男主角拖到雪地裡找屍體;找到連續殺人案的兇手了,但下場就是被吊兒郎當的刑警一槍斃命。如果前面埋的伏筆就是要他們一死了之,那還不如連兇手都不用告訴觀眾了,就留一個大開放結局就好。
另外要提的一點是選角。女主角找空靈系女星小松菜奈飾演,但我真正記住她的臉是在電影進行到尾端時,因為太多太多重複的畫面被安插在劇情中,讓人有種不得不想起她的感覺。導演很想利用髮型、妝感、年齡來區分角色,但依舊底氣不足,光芒始終在男主角役所廣司上,畢竟他畫面最多,演技氣場最夠,在同片中幾乎找不到與之相較者。當演員無法賦予角色靈魂,那觀眾就會等不及自己代換適合的演員,與角色的連結性就會大幅降低。
總和言之,拿掉片中的血腥與警界、教育界、黑道追殺等情節,跟台灣當年引起話題的偶像劇《愛殺十七》有異曲同工之妙。身為觀眾,我的渴望並沒有在此片中被滿足。

林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