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從部落格的風靡時代就認識她,

那是一個還傻傻被臉書欺負的時代;

遠從部落格的影評開始認識她,

接著是異言堂、CHEERS工作人雜誌、臉書......幾乎我所有的網路管道都有她的消息。

我不是專職的網友,但我是她專職的關注者。

她是織田紀香。

 

getImage  

像序言說的那樣,之後,網路上的她出了第一本書《我,選擇不一樣》,談的是她的工作歷程。成為第一本我因為作者而購入的書籍。可能是因為心儀的職業領域相似,此本書讓我受用不已。

我一直就不是個會用性別區隔友誼對象的人,不信那套正常或是不正常的非黑即白模式,性別可能是人生的一張標籤,但沒有人可以決定它的好壞性質,除了自己。

家庭背景相似的不順遂,早早萌芽出要讓別人比我更好,因為世上一定有更多比我更不好的人的夢想。如果將它界定為夢想的話,那我現在的計劃還停留在先把自己變好的時間點上。

我們都以為社會已經進步如斯,但這本書卻揭露出隱藏於下的其中一個負面案例。

 

「只有真正採取行動,證明你言行一致,自我價值才會被彰顯。」

所謂路遙知馬力,言行不一致的人遲早會被時間揪出馬腳。書上提到紀香歷經多次轉業、創業、失業及無數次的毛遂自薦,讓我訝異的是這些職場上的波折因素居然不是因為她的能力,而是因為我上述提到的,根本無法由別人定奪的標籤。難關是別人給的,卻是由自己去闖的。沒有人能夠阻止誰變得更好,除非你自己不想變好。

 

 「我想當的不是女生,而是自己。」

這句話非常震撼,因為身邊許多朋友都想用手術一了百了地改變自己,當然,前提是她(他)們已經充分明白自我的認知。人類是一種有趣的生物,擁有心理性別、生理性別和外表性別,卻硬性地規定這三種性別必須保有固定的組合。因此,圈圈形成,裡外不是人的自成一圈。

 

「有時候,並非別人不願意付出更多,而是自己本身沒有讓對方感受到、看到那些價值。」

 

畫地自限是一種可怕的自我感覺良好症,雖然不喜歡跟別人比較,但也不得不承認永遠有那些比自己努力而優秀的人。就算有時候他們向自己請教,在自己沾沾自喜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轉頭去改進而使自己變得更好。一時的請益並不表示自己超越了他們;一時的回歸原點並不表示自己永遠屈於人下。機會是自己創造的,機會中當然也包含了貴人。

 

「即便她出生在一個正常家庭,也不代表她會有個正常的人生。」

關注紀香很長一段時間後,聽到她女兒出生的消息還是讓我驚訝了一下。但看到這句她說給妻子的話,我才領悟。很多人因為來自不完美的家庭,對家庭沒有經營的信心,讓自己對家庭卻步。但真的有所謂不完美的家庭嗎?我感激我的原生家庭,因為它使我早早確立未來的目標,因為所謂的不完美而讓我有機會、有脈絡讓自己變得完美。

 

「沒有人找我去講課,不代表我不能去講課啊!」

依賴是一種漸進式的毒藥。廣大人脈也許是引以為傲的優勢之一,但一味地依賴卻可能隨時讓這項優勢變成劣勢。人脈可以是漸進式的加分條件,因為朋友間最大的優勢其實是互相的交流與學習過程。我很在意物以類聚的原則,人無法和價值高的朋友保持長久關係,當朋友限於交情而必須和自己周旋,那不過是消磨友誼的必經路線。

 

「若只是一味地要求自己正向思考,而沒有半點努力,那就像在吸食名為『正向』的毒品,讓人活在『一切都很好』的假象當中。」

凡事往好處想跟凡事要做好最壞打算是兩種能在我身上找到的極端原則,但也因為兩者彼此抵制,才讓我免於活在一切都很好的假象中。紀香甘於接受生命中的種種砥礪與磨練,而我不管是砥礪還是鼓勵,都秉持著做中學(邊做才能學)的原則,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生願景,紀香與我就是兩個完整的個體,誰也都無法替誰貼標籤。我們都在力行真正的美好一切。

 一個人之所以有資格被他人冠上成功的讚許,並不在於她(他)有完美的人生,而是她(他)努力過。會被紀香吸引並不是她的身分,而是她努力做自己的過程。我無法斷定她是否完美,因為只有她自己能為自己論定。沒有誰應該討好這個世界,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可以努力的一席之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